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翻譯、語言與文化


談到學習英文,以往我們都強調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所謂four skills,但現在則應該再加上「譯」的能力,學的英文才能真正應用。因為若不談翻譯,則英文學習及教學上的許多問題就不會浮現突顯出來。學到的英文,除了應付考試之外,也難以在生活、職場上運用。
翻譯乃兩種語文之間的轉換,在轉換的過程中,不止涉及語言符碼的變換,還有文化慣習的因素要考量。談到翻譯,我們對於英譯中的研究比較多,比較全面,但相對的中譯英的研究就少得多。
最近六七年來,我個人花比較多時間從事中譯英的審訂工作,因此發現不少中譯英方面傳統上不受注意的一些實際上的問題,這其中有許多都是跟文化差異有關。

 
舉例來說,台灣各地機場大門,以往進出自動門時都可以看到門上有中英文警示標語:
自動門開啟時,請注意避免碰撞
*When automatic door in motion, please avoid carefully the collision.
這涉及中英文使用者的不同思維。中文標示想要表達的可能是 ── 有些旅客,自動門還沒完全開啟或正在關閉,就硬把推車推進推出,常會碰撞到玻璃門,造成毀損。而英文的習慣只需提醒旅客前面有個自動門,各位小心點,至於旅客應避免碰撞自動門或避免被夾到,則是自己可以理解的範圍,不用說出來。因此 “Caution! Automatic Doors”就夠了。
還有,台灣航警局室內網球場有個標示:
請穿球鞋,以免刮傷地板
*Please wear sports shoes to prevent damaging the floor.
中文標示強調的重點在保護物而非人,直譯成英文就顯得很奇怪。若換個角度,以人的安全為考量,應該比較好吧。
For your safety, please wear sports shoes.
另外,全台各地機場、車站大廳裡都設有提供旅客反映意見的「局長信箱」,譯成 *“Director General’s Mail Box” 在戒嚴時代,官僚盛行,為表示民航局長、鐵路、公路局長願意親自聆聽民眾意見的親民作為,乃有美其名為「局長信箱」這樣的產物。但對外人而言,實在難以明白為何局長要在這裡設個信箱。其實就是「意見箱」(Suggestion Box) 或「客訴聯絡信箱」(Complaints Mailbox) ,「檢舉信箱」(Tip-off Mailbox)
若嫌Suggestion Box太平凡,則不妨用個較優雅周延的英譯:
Compliments and Complaints
以為翻譯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字字對譯的公共標示,以往到處可見,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但自2002年台灣行政院開始推動「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公共標示翻譯的問題才逐漸得到重視與改善。不過連「自動門開啟時,請注意避免碰撞」譯成*When automatic door in motion, please avoid carefully the collision.這樣的標示,也是經過本人好幾年的奮鬥,民航局才在今年把它改為 “Caution! Automatic Doors”
我在一開始提到若不談翻譯,很多學習英文的問題就不會浮現。怎麼說呢?譬如:「代表」英文怎麼講?「鍋子」英文怎麼說?這看似簡單,不就是represent/ representativepot/pan嗎?但是提到代表,英文至少就有represent, on behalf of, in my capacity; representative, advocate, substitute, proxy, delegate, token, symbol等不同的詞彙來表達不同情境下「代表」的意涵。如:「代表我的一點心意」是 “a token of my gratitude”,「代表我的承諾」是 “a symbol of my promise”,「指定某人代表他出席董事會」是 “appoint someone as his proxy at the board meeting”

「代表」,英文至少就有下列等詞彙:
represent
一般的代表(動詞)
on behalf of
一般的代表(片語)

in my capacity
自己本身就有能力決定的代表(老闆代表自己的公司,父母代表未成年的子女等)
representative
一個人代表一群人
delegate
代表團中的一員
substitute
一個人代表另一位
charge d’affaires
代表大使或部長的官員
proxy
代表某人出席會議及投票
advocate
代表產品或某種主張
token
代表心意
symbol
代表承諾
中式的炒菜鍋英文叫wok,平底煎鍋叫frying pan(煎炒用的)平底深鍋叫deep pan,強化玻璃或陶磁製用來焗烤食物的鍋叫casserole,砂鍋叫earthen casserole,壓力鍋叫pressure cooker,燉鍋是slow cooker,煮飯鍋叫rice cooker,蒸鍋叫steamer,烹調鍋叫cooking pot,煮魚專用的長型鍋叫fish kettle,工業用的鍋爐叫boiler,非常大型的鍋叫cauldron,譬如女巫煉藥的鍋。學英文若是為應付一般考試,不管答pot pan都可以算對。但在應用上、翻譯上,就必須「打破砂鍋問到底」問你要買或賣的到底是哪一種鍋?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諸如啦啦隊、杯子、樓梯、車子、鎖等生活裡常見的事物,中英文兩種語言對這些東西的認知,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譬如,中文「車子」就是任何有輪子的運輸工具(any transport with wheels),包含了推車及腳踏車,但英文car的範圍就比較窄。再如中文的啦啦隊一詞,英文可能是cheerleaders,可能是pom-pom squad,也可能是marching band。杯子英文因形狀、用途分得很細。光是glass,就有喝葡萄酒的wine glass,喝香檳的flute,喝白蘭地用的snifter,喝威士忌用的tumbler,喝啤酒用的mug
(lock & padlock) 及樓梯(stairs & ladder)英文依固定或可移動而有不同稱呼,中文則以一詞概括。這些往往都是中譯英才會碰到的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研究。
跨文化的翻譯研究的每一個面向都需要有人去探索,目前我們研究英文同義詞已有非常豐富的材料,但是研究中文一詞多義,上位詞 (superordinate) 等概括性詞彙的翻譯則還是一大片空白,有待大家的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