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談文論譯> Joy of Lex--Etymology與學習英文的樂趣 蘇正隆

星期五書林的文學招待所由台大外文系奚永慧教授導讀The Open Boat,提到四人同舟共濟展現的同志情誼(brotherhood),讓我想到同志情誼相關的詞彙camaraderiecomraderycomrade及其詞源。如果查一下Merriam-Webster Collegiate Dictionary,你會發現以上三個詞彙都跟camera有關,而camera又與chamber同源,camera/camara的原義是圓屋頂」,「房/室」,同室室友(roommate)產生的革命情誼就是camaraderiecomradery

18 世紀照相術剛發明,因為整個設備是個暗室,所以叫做camera obscura,後來一步步縮小成可攜帶的相機,obscura也逐漸略去,現在我們看到camera, 大概只想到相機,它的本義「房/室」反倒湮沒不彰。學習詞源可以讓我們追本溯源,往往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充分享受學習英文的樂趣。
(Jerome Su, July 31, 2017)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談文論譯> 英語禮貌客氣用語was wondering 與 am wondering 蘇正隆

昨天有臉有分享實用英語禮貌客氣的用語,thoughtco.com: Learn How to Ask Polite Questions in English,不過裡頭沒提 "I was wondering if "" I wondered if"等相當於「請問可不可以」,「請問願不願意」的客氣說法。

前天一位程度很好的學生要我幫她檢查一封英文信,其中有個句子是 "I’m wondering if it’s possible for us to sit in again." 這句子沒問題,不過我把它改為 "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 observe again."

我告訴同學 was wondering is more tentative and/or polite than am wondering.
Google search也顯示它更常用"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約有 8,560,000 項結果"I'm wondering if it's possible" 約有481,000 項結果。(July 28, 2017)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裡就有以下例句:
I was wondering whether you would like to come to the theatre with me?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possibly lend me some money?


無論是口語或書信,"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I wondered if you could" 都是常見表示客氣的用語,可惜台灣學校裡似乎沒教,甚至有些老師還以為是時態用錯了(Jerome Su, July 30, 2017)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106指考英文試題與Content Area English 蘇正隆

今年指考英文試題內容與命題有相當的進步,題目生活化,與時事接軌,題材有流行文化,如奧斯卡獎,有美食如皮蛋的由來及做法,有環保議題,有健康生技,談酵素及動物再生功能,有國外社會現象,如行動圖書館、有文化知識,如各國國歌類型。整體而言,就是注重「知識領域英文」(Content Area English)

台灣以往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及教學大多花在語言的軀殼上,把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學,語言與知識領域脫鉤。台灣與星、港、英、美不同,我們英文以外的科目都透過中文學習,學科知識領域的詞彙往往不知英文怎麼講,因此即使英文系畢業,連小學自然科的大蕊(pistil)、小蕊(stamen)、單葉(simple leaf)、複葉 (compound leaf);公民科提案一 (Motion 1), 決議 (Resolution);數學科的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梯形(trapezoid)也不會說,要用英文表達具體事物,往往捉襟見肘。即使是英文老師,也大多沒把握可用英文表達自然、社會、算術的常用詞彙或敘述。譬如:Find the 100th place to the right of the decimal point in the decimal expansion of 1/13. 許多人恐怕不知道「十位數」、「百位數」是the 10th place, the 100th place?

美國近年來已注意到許多外籍學生傳統英文檢測即使考高分,也有學科知識領域英語詞彙不足的局限,所以對外國學生的英語教學,已由語文補救,轉向全方位的Content Area Reading & Writing。不少出版社如美國的Teacher Created Materials 更針對亞洲學生編輯一系列的Content Area Reading 教材,Benchmark Education則出版了Navigator系列。澳洲的 Blake Education也出版了Go Facts讀本系列,(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等,這些教材書林都有引進。 (Jerome Su, July 6, 2017)